亏损1.2亿,知名零食品牌降价也卖不动了?

Oct 31, 2025
亏损预警!这家高端零食品牌怎么了?

没能成功搬来救兵,良品铺子难改业绩下滑趋势。

10月29日,良品铺子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报。今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营收同比下跌了24.45%至41.4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了730.83%至-1.22亿元。在最新的第三季度,其营收同比下跌了17.72%至13.11亿元,净亏损为2876.71万元,而上一年同期净亏损为1060.90万元。

针对利润总额下滑,良品铺子称,主要是公司淘汰低效门店,店数下降使得销售规模同比收窄,同时线上渠道流量费上升,利息收入、理财收益以及政府补助减少所致。

门店减少,收入下降

作为老牌零食品牌,良品铺子这两年业绩越来越难。

2024年公司营收71.59亿元(同比降11%),扣非净利润7476万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扣非净亏损达到1.19亿元。更致命的是现金造血能力枯竭: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577.15万元,较2023年的12.9亿元暴跌99.55%。

这已经是良品铺子业绩的持续下滑。

良品铺子虽然未在三季报中披露门店数据,但根据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合计关闭门店430家,新开门店171家,截至6月底,其拥有门店2445家,净减少门店259家。而2023年,其净增加门店67家,2024年,则净减少门店589家。

曾经对标国际品牌的高端零食代表,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量贩零食渠道的崛起对良品铺子造成了强烈冲击。2024年,零食很忙、赵一鸣等量贩品牌门店数突破5万家,市场份额CR2超75%,其终端价格较传统品牌低20%-30%。

面对竞争,良品铺子在2023年底启动了17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达45%。然而,“救市药方”未能止住业绩下滑,反而让市场对其坚守多年的“高端化”战略打上问号。

降价策略虽然促进了门店客单数的提升,但直接导致2024年良品铺子的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1.61个百分点至26.14%。价格战未能挽回颓势,反而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没搬来救兵,还惹上官司

业绩承压的良品铺子,原本想要借由变更控股股东破局,但是暂时未能成功搬来救兵。

10月16日,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此前拟向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国贸”)转让21.00%股份,但是截至《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的最终截止日,《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的生效条件未能全部成就,本次《股份转让协议》于2025年10月15日终止。

良品铺子这场“卖身”风波,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罗生门的意味。

今年7月,公司连发多则公告,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预示着武汉市国资委即将入主。长江国贸将以每股12.42元的价格,从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手中接过21%的股份。

按照原计划,交易完成后,长江国贸将取代宁波汉意成为第一大股东,创始团队将让出控股权。

然而,就在这看似板上钉钉的交易前,市场却爆出宁波汉意曾与另一国资——广州轻工签署过类似的股份转让协议,价格同样是每股12.42元。然而,在协议尚未实质推进时,宁波汉意却选择了长江国贸,这直接导致了广州轻工的不满,所以,广州轻工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索赔近10亿元。

两次国资抛出的橄榄枝,价格并无二致,为何良品铺子却在其中反复横跳?财新网文章指出,“良品铺子股权出售因创始人之间难以达成一致,再度横生枝节”。

对比两次交易,价格显然不是良品铺子“转向”的核心原因,而是创始团队的分歧。

这场看似“双向奔赴”的合作,最终还是因“生效条件未能全部成就”而黯然终止。

当创始人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意志,对外谈判的筹码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决策的反复与失误。这种内部的“左右互搏”,无疑为这场国资“联姻”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创始人之间的分歧,不仅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战略摇摆不定,更会在关键时刻,成为阻碍交易成功的“暗礁”。

控股权不变,救援落空,而且广州轻工的诉讼仍在进行,这是否会成为创始人团队“和解”或“彻底决裂”的催化剂?这无疑是良品铺子未来走向的一个巨大变数。

市场普遍认为,良品铺子最终选择武汉国资,更多是基于供应链协同、地方政策支持及长期战略发展的综合考量。正如长江国贸在公告中所言,其“认同上市公司价值并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拟通过取得控制权,充分发挥自身在供应链综合服务、国际及国内贸易、现代仓储物流等领域的优势,为良品铺子的转型发展全面赋能。

这场被给予厚望的国资救援,本是良品铺子“破局”的转折点,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最终化为镜中花、水中月。

行业变天,性价比成为新王道

良品铺子的困境,并非个例。

疫情后,整个消费市场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消费者捂紧了钱包,“性价比”成为选购商品时的首要考量。

与此同时,一批主打平价、量贩的零食连锁店异军突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扩张。这些新玩家凭借着极致低价策略,硬生生地从传统零食品牌手中抢走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面对行业的剧变,良品铺子不是没有努力过。

两年内两次更换董事长,一次性下调300多款产品价格,大规模关闭门店,收缩战线以求自保。

良品铺子的这些改革举措,不可谓不坚决。但船大难掉头,这些改革的短期效果有限,未能止住业绩下滑的势头。

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赢家。随着收购案的终止,良品铺子暂时回归创始人团队手中,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是继续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还是依靠自身力量艰难转型,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责任编辑:zx0600)